- Feb 28 Mon 2005 13:13
海域
- Feb 26 Sat 2005 01:26
。葉慈。
你知道這位一生致力於「喚醒愛爾蘭意識,錘鍊打造本土的文化屬性(identity)」的英語詩人葉慈(W.B.Yeats,1885-1939)嗎?
沒錯,他不是英國人,正確的說,他是愛爾蘭人。一八六五年六月十三日,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的葉慈,剛好成長於愛爾蘭政治動盪不安的十九世紀末。
在英國長達七百多年的統治下,愛爾蘭人在十九世紀末期民族意識高漲,在政治上脫離英國的運動日漸熱烈,而在民族意識逐漸建立的過程中,
「去英國化」的努力也同時在進行。最負盛名的,不外乎被稱為塞爾特復興(the Celtic Renaissance)或愛爾蘭文藝復興(Irish Literary Revival)的文化運動。
- Feb 25 Fri 2005 21:07
奧修對於"憂鬱症"的回答
問題:
以前的人稱之為憂鬱症,現在的人稱之為抑鬱,它是發達國家的主要心理問題之一,它被形容成一種絕望或失望或缺乏自尊、以及對周遭的事情失去信心或失去熱心。此外,還有一些身體上的症狀,比方說胃口不好、失眠、以及沒有性能量。如今大部份的人已經不採用電擊療法,藥物療法或咨詢療法似乎也是跟它同樣地有效——或無效。對抑鬱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,有的人說它是身體上的化學變化,有的人說它是心理的。
奧修回答:
抑鬱到底是什麼?它是面對憂鬱世界的一種反應嗎?或是我們“內在不滿足的冬季”的一種冬眠嗎?或者抑鬱只是一種對壓抑或壓迫的反應?或者它只是一種自我壓抑的形式?
- Feb 25 Fri 2005 19:54
知己難求
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雅典蓋了一間住屋。
有一位朋友去參觀時,覺得屋子很小,
就問:以蘇格拉底這樣有名望的人,
為什麼不建一間適合他身分的屋子?」
這位名哲學家回答:
「如果這樣狹小的屋子能夠擠滿真正的朋友,
我就滿意了。」
- Feb 25 Fri 2005 19:53
不愧屋漏
蘇格拉底既仁慈又聰明,
可是他卻敢於冒犯掌權者,
所以當時的權要把他拘禁起來,
判他死刑。
蘇格拉底接到了這死刑宣告,
只是一笑置之。
人們說:「你該準備接受死刑。」
- Feb 25 Fri 2005 19:53
加倍辛勞
有個青年到蘇格拉底門下學演講術。
他說明自己來意以後,
就滔滔不絕地講了許多話。
蘇格拉底答應收他做學生,
但是要他付兩倍的學費。
青年問:「為什麼要收雙倍學費?」
蘇格拉底說:
- Feb 25 Fri 2005 19:52
婚姻妙論
蘇格拉底的婚姻生活過得不很幸福。
可是他卻能從自己的不幸中取得一個幽默的結論:
「不管怎麼樣,還是要結婚。
如果娶到一位好太太,那麼你很幸福;
如果你娶到一位壞太太,
你會變成一個哲學家。」
- Feb 25 Fri 2005 19:49
自然法則
蘇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。
有一次,她大發脾氣,
把蘇格拉底大罵一頓後,
還餘怒未息,
於是就提了一大桶水,
澆在蘇格拉底頭上。
蘇格拉底究竟不愧是大哲學家,
- Feb 25 Fri 2005 19:43
農夫與蘇格拉底
有一位農夫年紀不小了,卻因為擇偶的標準太高而一直未婚,他自己也常常因為這件事而大感苦惱,抱怨著好女人到底都到哪裡去了。有一天,他懷著滿腹的懊惱去請教哲學家蘇格拉底,希望蘇格拉底能解決自己的問題。見到蘇格拉底之後,農夫便把自己的問題全部講給蘇格拉底聽。聽完後,蘇格拉底便笑著說:「這個不是問題,你只要能把農地裡頭最大粒的麥子找出來,那你也將遇到自己心中的美嬌娘。」農夫聽完後心理覺得很高興,因為這件事情太簡單了,自己很快就可以找到另一半了。
隔天,農夫興高采烈地去農地裡頭找最大粒的麥子,一天下來他比較了成千上萬顆的麥子,並將裡頭比較大的挑出來。太陽下山了,雖然他手裡頭拿著一粒很大的麥子,但他心裡想一定還有更大粒的麥子,所以決定隔天再去找。農夫就這樣一天找過一天,雖然他手中的麥粒已經很大了,但是他知道一定還有更大的。有一天他實在受不了了,於是再度去找蘇格拉底,並用失望的語氣說:「老蘇啊,這樣找到底要找到哪一天呢?」蘇格拉底回答:「別灰心,你很快就可以找到了。」
回去後,農夫只好繼續遵照蘇格拉底的指示,在農田裡頭尋找最大顆的麥粒。有一天,當農夫和往常一樣正在比較手中的麥粒時,突然一個念頭閃過心中,然後便聽到農夫大聲喊道:「我找到了,我終於找到了。」
農夫當然沒有找到最大顆的麥粒,但是他為什麼又大喊自己找到了呢?農夫之所以還沒有結婚是因為自己把標準訂得太高,或者說他一直感到不滿足,所以便一直不斷地在追求;由於慾望一直無法獲得滿足,所以他過得很不快樂,心中一直充滿著懊惱。當他大喊「我終於找到了」的時候,其實他的意思並不是真的找到最大顆的麥粒,而是他終於明瞭自己的問題所在以及不快樂的原因,也就是他總算明白了「知足便是福」的道理。
- Feb 25 Fri 2005 19:18
讓愛在婚姻中成長
婚姻之後的蜜月期非常危險,就我所知,百分之九十九的婚姻在蜜月期結束之後也跟著結束了,不過那時候的你已經被綁住,你想跑也跑不掉,那時候整個社會--法律與法院、所有的人,在你想離開你老婆或你老婆想離開你的時候,會發出反對的聲音,到時候整個道德觀、宗教,所有人都會發出反對的聲浪。
其實,社會應該為結婚設下重重阻礙,而不要阻礙離婚,社會不應讓人們輕易地就結婚。法院應該設下重重關卡,至少跟這個女人住在一起生活兩年,這樣法院才允許你們結婚。
現在事情卻恰恰相反,當你說要結婚的時候,沒人會問你是否準備好了,還是你只是一時興起,或因為你欣賞這個女人的鼻子,真是夠愚蠢的!你不是只與個鼻子相處,不論它再美,兩天之後你就忘了,有誰沒事會盯著老婆的鼻子一直看?沒有一個先生看上去是英俊的,也沒有一個老婆看上去是美麗的,當你熟悉某樣東西時,你就再也看不到它的美了。
- Feb 25 Fri 2005 19:15
倚賴/獨立/互賴
愛有三種層面,其中之一是倚賴,大部分人經驗到的都是這一種。丈夫倚賴著他的太太,太太倚賴著他的丈夫,他們相互利用,相互控制,相互佔有對方,將對方貶為日常生活用品。世上所發生的愛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這個狀況,這正足以說明為什麼原本能夠打開天堂之門的愛,卻變成只打開了地獄之門。
另一個可能是發生在兩個獨立的人之間的愛,這種愛偶爾才出現一次,但仍有痛苦,因為總有衝突在其間,沒有彈性的空間,兩個人都是那樣地獨立,沒有人準備要妥協,沒有人願意為另一個人做調整。
詩人、藝術家、思想家、科學家這些人,他們有著獨立的靈魂,至少從他們心理的這部分來看,要和他們一起生活就是不可能的,他們算是古怪的一群人。他們讓別人自由,然而那個自由看上去更像是漠不關心,一副滿不在乎、好象凡事都無所謂的樣子。他們讓別人有獨處的空間,關係對他們來說似乎只是很膚淺的東西,他們害怕與別人走得太深,因為他們愛他們的自由更甚於愛,並且他們不打算做任何妥協。
第三種可能的層面是互賴,這種發生非常罕有,可是當它發生的時候,凡間就變成了天堂。兩個人既不獨立也不倚賴,而是在一種高度的同步狀態之中,仿佛是為對方在呼吸,仿佛是住在兩個身體裏的同一個靈魂。當這樣的情形發生時,愛就發生了。這才是叫愛,另外兩者並不是真愛,它們充其量是一種安排,不管是社會的、心理上的、生理上的,怎麼說都只是一種安排,第三種層面是心靈的。
- Feb 25 Fri 2005 19:14
學習無條件的給與
路易士(c.S.Lewis)將愛劃分為兩種:“出於需要的愛”(need-love)跟“贈與的愛”(gift-love)。人本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·馬斯洛(Abraham Maslo)他也將愛劃分成兩種,第一種叫“出於匱乏的愛”(deficiency-love),第二種叫“存在的愛”(being-love),這其中的差異很值得探究。
“出於需要的愛”與“出於匱乏的愛”是對別人的倚賴,這種愛是不成熟的,事實上,那不是真正的愛,那是一種需要。你在利用別人,你將別人看成手段,你利用、你操縱、你控制,你貶低了別人,你幾乎毀了人家,而人家也對你做一模一樣的事情。
另一個人試圖操縱你、佔有你、利用你,和你利用另一個人一樣是沒有愛的做法。這愛看起來象愛,實際上是個贗品。可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身上,因為你人生中關於愛的第一課是在童年時期學到的。
小孩自出生之後就倚賴著母親,他對母親的愛是一種“出於匱乏的愛”他需要母親,沒有母親他無法活下去,他愛他的母親,因為她關係到他性命之維繫。其實這不是真的愛,他可以愛任何呵護他的女性,只要她能愛上他,幫助他生存下去,滿足他的需要。母親像是他所吃的食物一樣,他不但從她身上得到奶水,同時也得到愛--愛也是一種需要。
- Feb 24 Thu 2005 21:33
洣亞咖啡 (已歇業)
中午到洣亞用餐 這算是第三或第四次去了 每次去都是點沒吃過的
但我個人偏愛三明治跟貝果類的 所以去大都點這兩項吧!
貝果
我吃過藍梅口味 加上醺雞 貝果應該是跟台南麵包場拿的 很新鮮